北京中科白癜风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7444776634184968&wfr=spider&for=pc 文|正解局 洒水车洒水,是现代城市常见的场景。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中国各大城市的洒水车,播放的音乐几乎都一样。 这是为什么? 抛开音乐本身不谈,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85%洒水车都产自同一个地方。 这就是有着“中国专用汽车之都”之称的湖北随州。 “专用汽车”(简称专汽)一词,听起来陌生,在生活中却随处可见。 根据国家标准的定义,专汽就是装置有专用设备,具备专业功能,用于承担专门运输和专项作业的汽车。 像我们常见的救护车、环卫车、油罐车、厢式车,甚至是旅游的房车等等都是专用汽车的范畴。 湖北随州,是生产这些专用汽车品种最齐全、集中度最高的地方。 在随州,可年产25万辆专汽,国内80%以上品种的专汽这里都能造。 年,随州生产的专汽总量占了全国市场的15.2%,年产值超过了亿元。 简单地说,全国每10辆专汽里,就有至少一辆是产自随州。 我们前面说过,随州生产的洒水车占到了全国的85%。 不仅如此,随州产的油罐车、清障车、水罐消防车、高空作业车等产品销量也多年排在全国第一,危化品车销量占全国60%以上。 而且,随州可不是只能生产洒水车,环卫车、加油车、消防车这些“大路货”,就连咱们的神舟十三号和十四号回到地球后,航天员乘坐的医监医保车,也是随州生产的。 随州专汽企业在湖北民营企业百强中排名第四图片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在随州专汽领域,省级的“小巨人”企业就有55家,其中国家级的“小巨人”企业有4家。 除了医监医保车之外,随州还有很多“高精尖”的专汽。 比如单台售价万元的应急通讯指挥车,能在高空用无人机灭火的无人机消防车,在今年河北洪灾中大显身手的抢险排涝车“龙吸水”等很多“爆款”,都出自随州的专汽厂。 在随州沿着国道30公里长的汽车工业走廊,分布着80家专汽厂和多家专汽零部件配套厂家。 这些厂家不但能生产0多种不同型号的专汽,还有6家企业参与制定行业标准。 也正是因为产业集中度高、专汽品种最齐全、特色最鲜明,随州在年就被评为“中国专汽之都”,后来又成为国家首批“应急产业示范基地”。 随州是怎么一步步成为“专汽之都”的? 要想解答这个疑问,就要从随州的农机制造开始说起。 插秧机和房车,似乎很难联系到一起,但是随州的专汽制造行业,其实最早就是从造手工农机开始起步的。 上世纪60年代,随州工业支援农业大搞工具改革的经验被广泛地宣传,这里的农业机械化建设也成了热点,农机修造企业遍布乡镇。 擅长“鼓捣”改装农具的随州人,这个时候还没有预见到,未来这里会成为中国专汽之都。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武汉长江汽配厂的一个车间,因为“战备”原因整体迁到随州。 他们这一个车间的几十号人,靠敲敲打打生产农用拖车,成立了湖北拖车厂,这也成了随州专汽的“种子”之一。 此后的几年,又有陆续从武汉、沙市等地来的人响应号召,在随州扎根,建起了国营汽车大修厂。 此时,随州旁边的十堰,共和国汽车的“次子”二汽(第二汽车制造厂,东风汽车的前身)也开建了。 到了上世纪70年代,随着二汽开始投产,之前以农机生产为主的随州,开始有计划地为汽车配套服务。 依托二汽的发展,随州也开始逐渐生产挂车等产品,成为改装汽车的生产基地。 改革开放初始,随州的专用汽车行业开始快速发展,国家先后投资了2亿多元,建了10多条专用的生产线,用来生产和改装专用汽车。 年,湖北专用汽车制造厂一条能跟二汽媲美的专用汽车底盘生产线建成;年,从英国引进的喷漆生产线也落户随州。 这些当时先进的科技和设备,让随州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专用汽车的年产量达到了1.5万辆,占到了全国市场30%以上,随州专汽的第一次巅峰时刻到来。 和许多当年依靠国营企业兴盛的行业一样,年随州的专汽行业也陷入了困境。 当时整个中国的汽车行业都面临着衰退,二汽更是困难,依托二汽发展的随州专汽行业的国企,同样面临着破产重组的命运。 当时有销售渠道、技术经验的职工,从承包一个车间、一个部门开始,纷纷“下海”,随州的专汽行业开始了从国营厂作为行业的顶梁柱,逐渐变成民营企业为主的转变。 阵痛之后换来的是民营专汽企业数量的剧增,一大批专汽厂家像雨后春笋般出现,民营企业带来的市场活力,让一度陷入低谷的随州专汽行业,有了柳暗花明的新转机。 截至年,全国专汽企业超过家图片来源:观研报告网 更大的发展,随着新世纪之初开始的“混改”而启动。 年,随州一家企业和东风汽车合作,组建了东风随州专用车公司,大厂的专业设备和先进的工艺,让随州这家专汽公司一下成了行业中生产水平领先的企业。 国资+民资的“混改”有这么好的成效,让随州其他的民企眼前一亮,许多想要进军专汽领域的大公司也看中了随州专汽行业前几十年的积累,纷纷向随州抛来橄榄枝。 随州专汽企业和大型国企合作重组就此开始,“随州模式”让这里的专汽产业开始重新裂变。 “汉随襄十”(即武汉、随州、襄樊、十堰)汽车产业带上,四地专汽的种类统计 随州在绝大多数专汽领域保持着绝对的领先 年,“中国专汽之都”的称号花落随州;年,随州的专汽产业产值突破了亿元;年,随州专汽的产值突破了亿元。 随州接下来的目标,是年让专汽行业成为千亿级的产业。 “专汽之都”的这个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取决于专汽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随州专汽行业怎样迎接自己第三次“转型升级”。 我们先来看看全球专汽市场规模和分布。 有数据显示,年全球专汽市场的规模达到了.3亿美元,同比增长6%,预计到年有望突破亿美元。 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地区、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地区,以及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地区,是目前全球专汽行业的主要营收市场。 其中,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专汽生产国,年的产量占比达到了37%,稳居世界第一。 虽然全球专汽市场发展的潜力仍旧很大,但是国内专汽行业却面临着迫切的转型升级要求。 受到经济形势和产业透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从年开始,国内专汽的整体市场需求都在下滑。 年专汽六大类累计销售97.9万辆,同比下滑34.16%,是最近这五年来降幅最大的一年。 一边是国内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的争夺,导致销量下滑严重;一边是产品同质化严重,国内的专汽行业“内卷”到大打价格战,企业利润缩水。 中国专汽出口数量图片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 因此,许多专汽企业开始瞄准高利润的海外市场,中国的专汽行业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年,全国共出口专用车2.4万辆、出口金额20.26亿美元。 而随州专汽的整车和零部件出口额是10亿元,只占全国出口额的二十分之一左右。 这个成绩与“专汽之都”的名号似乎并不匹配,主要原因还是随州专汽产品结构同质化、低质化普遍,还与研发和制造相对滞后的技术结构与市场细分和营销手段单一等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 虽然在产量上,随州专汽产业的规模不小,但是产品大多集中在如半挂车、环卫车等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运输类专车。 同一类产品几十家企业都能做,一家企业能同时做好多种类的产品。 这种“大而全”的模式,与国外先进的“专而精”隐形冠军企业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全球专汽越来越向专业化、智能化、环保化发展,市场需求的升级也指明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图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另外,在技术引进与产品研发、制造工艺水平、产品技术含量和产品标准化程度等制造能力上,随州专汽企业跟国际国内先进水平都有不小的差距。 只有少数企业通过引进技术和自主研发,达到了较高水平,并在市场上获得成功。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出口上,无论是随州专汽还是国内其他地方,普遍都面临着外向度较低的局面。 虽然专汽和零部件出口规模一直在增长,但主要还是出口到非洲、中东、东南亚等欠发达地区,只有极少数产品打入欧美高端市场。 欧美的专汽市场不是欠缺容量的问题,而是中国专汽如何能打造出高端的产品切入进去的问题。 根据一家研究机构发布的《-年美国特种车辆市场深度调研分析报告》显示,在年,美国特种车辆(国外的特种车辆定义与专汽的定义基本相同编者注)市场规模达到了59.9亿美元,预计年有望突破到76亿美元以上。 -年全球专汽的区域产量单位:万辆图片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 从供应角度来看,欧美对特种车辆的进口仍存在着较大的依赖性。 作为全球最大的特种车辆生产国,等待中国企业去切的蛋糕还挺大。 国内市场一片红海拼价格,国外高端市场却好似一片蓝海,只是看我们有没有能力去把它拿过来。 站在行业转型的十字路口,以“专汽之都”企业为首的中国专汽企业,该何去何从? 随州的专汽产业其实也在转型。 根据今年随州市的官方统计数字显示,年上半年专汽及零部件出口6亿元,同比增长%。 这个增长得益于随州专汽行业开始聚焦新能源化、智能化、网联化的“”发展思路:即聚焦上装、底盘一体化集成这“1个目标”;纯电动、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3条技术路线”;上装升级、底盘换电、智慧赋能“3条发展路径”;物流类、环卫类、应急类、文旅类、危化品类“5大类重点”实施的模式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转型升级之路。 “专汽”的创新不同于乘用车,最重要的是为客户需求“定制化”生产。 这其实更需要专汽企业和配套厂商根据客户需求推出个性化的产品。 随州的专汽企业,已经开始和国外的主机厂商合作,根据客户的需求合作研发车型,提供定制化产品。 虽然这种共同设计、技术匹配到最后达到客户所在国家标准的“定制化”专汽生产周期长、花心思,但是这种模式却让之前只能生产中低端专汽的随州,向客户亮出了“中国专汽之都”的底气和能力。 期待“专汽之都”的第三次转型升级,从大变强。 这既是随州专汽的嬗变,也是中国制造崛起的一个注脚。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p/pgsp/8877.html |